港導北上保票房 彭浩翔:觀眾共鳴最重要

娛樂

發布時間: 2019/04/12 19:18

最後更新: 2019/09/10 16:07

分享:

分享:

導演彭浩翔(左起)、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文樹森、導演曾國祥和陳詠燊早前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(FILMART)講座,籲港導演別讓港產、合拍片等標籤局限創作。(貿發局提供圖片)

過去10年,中港合拍片遍地開花,多成香港電影金像獎大贏家,但今年土炮電影跑出呼聲高唱入雲,終有望扳回一局。
本港市場、資金、出品有限,不止電影人須反思立身之處,連帶影片獎項亦然。近年不少香港導演北望神州,憑好故事盡攬中港市場,已名利雙收,但有新晉導演相信擇善固執,展現本土特色,才是走向國際的不二法門。

《春嬌與志明》變合拍片保票房

彭浩翔導演的《志明與春嬌》「港味」滿瀉,「點爐地」、「志明橋」都成了打卡位。他早前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講座,有觀眾提問接續的《春嬌與志明》怎成了合拍片,原來《志》片因有大量粗口被列為III級,失卻青少年觀眾,最後蝕本收場。「從來沒有虧錢電影開續集。」他笑道,要說服製片商開戲,除「唔講粗口」,還要藉合拍片身份,靠內地市場來保票房,更明言:

不論在甚麼市場,都要講觀眾有共鳴的故事。

《春嬌與志明》內地版電影海報加入內地影星楊冪吸引觀眾(網上圖片)

當時彭浩翔跟太太剛移居北京,遂摻入大量港人北漂點滴,結果叫好又叫座,分別有2,795萬港元和7,188萬人民幣票房,主演楊千樺亦在金像獎封后;第三集《春嬌救志明》回歸港產,仍有逾3,000萬港元和1.74億人民幣票房。他攤開雙手,聳肩回應香港元素能否特別取悅內地觀眾:

我不明白『香港元素』是甚麼,對我來說沒甚麼分別。

彭浩翔分析,內地觀眾追求感官刺激,愛看動作、警匪片,資金跟着觀眾喜好走,故《無雙》、《紅海行動》等容易跑出;香港無疑常拍警匪片,卻談不上本港獨有。

導演「睇餸食飯」用內地資金講香港故事

同場的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文樹森指,導演應「睇餸食飯」,看題材決定拍攝規模。一旁的《逆流大叔》導演陳詠燊大讚本地同行郭子建執導的國產電影《悟空傳》,稱片中特技之豐,沒內地資金難成事,惟郭能「用內地資金講『香港故事』,帶有抗爭意味。」

《悟空傳》電影海報(網上圖片)

藝人曾志偉長子曾國祥演而優則導,2016年執導國產電影《七月與安生》,助兩名女主角周冬雨、馬思純雙雙封后金馬獎:

我不認同拍內地電影、合拍片就是sell out(出賣)和妥協。

他跟內地同業交流後,有深切體會,

內地導演很羨慕香港導演,因我們空間大,可以處理較偏激的題材,也可選擇不同市場,非常幸運。

曾國祥執導的《七月與安生》電影海報(網上圖片)

學印度片講本土故事 憑本土特色贏國際青睞

有人堅持拍本土故事,黃秋生出席香港演藝學院校友講座時反問:

香港人拍香港題材的電影,有甚麼奇怪?

《29+1》的彭秀慧隨即以印度電影為例,《打死不離三兄弟》、《打死不離三父女》、《M巾英雄》等票房大賣之作都是回歸本土。她相信,只有展現本土特色,才能贏得國際青睞。

想拍香港電影,但彭秀慧感歎

香港愈來愈少嘢拍

中上環、石板街、都爹利街樓梯、唐樓等皆已「拍到爛」,要取景熟悉的地方反成考驗。

場景不斷重用 改頭換面保新鮮感

彭秀慧執導的電影《29+1》中,主角周秀娜和鄭欣宜亦住唐樓。她指,拍唐樓要求高:

要拍出300呎空間,間屋不能只有300呎,因為還要騰出空間打燈、放攝影器材等。

彭秀慧執導的電影《29+1》也有在唐樓拍攝。(《29+1》facebook)

唐樓景要不斷重用,很考美術指導功夫,「如何設計將場景改頭換面,讓觀眾認不出來,原來另一套電影用過(這個場)。」據她所知,很多電影都租用同一棟九龍唐樓拍攝。至於確切地點在何處?彭秀慧便微笑,謂保持神秘。

全文刊於《香港經濟日報》(付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

撰文 : 葉芷樺 經濟日報記者